处长信箱

校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0年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发布时间:2020-02-2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教务字〔20208

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纲领性文件。为适应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辽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辽教发〔2019〕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基本原则

——国家标准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坚持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称国家标准为基本遵循,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培养方案设计的沈体特色

——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坚持学校办学定位为统领,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形成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有力支撑。

——社会需求与产出导向相结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引领确定培养目标,基于目标,确定产出标准(毕业要求),科学构建基于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突出就业竞争力打造

——专业自主与学校统筹相结合。坚持以专业为修订主体,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学校统筹与专业自主有机融合。

——修订工作与评估整改相结合。坚持以修订培养方案为契机,紧密结合评估整改反馈意见,修订工作与评估整改协同推进

二、修订意见

(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要对“培养什么人”做出设计,其中培养目标是依据内外需求向社会做出的人才培养承诺能做什么,毕业要求是基于学习成果向学生做出的学习发展承诺能有什么培养目标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

1.关于培养目标

各专业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定内涵明确、逻辑清晰、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符合国家标准基本要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符合社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服务面向和从事工作岗位定位必须聚焦、准确、清晰同时要对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进行描述培养目标一般用4-6条表述。

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体例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可包含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能够在***领域从事***工作的***卓越、骨干、优秀等应用型人才

2.关于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产出导向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的充分体现,是对培养目标中知识、能力、素质指标的具体分解毕业要求的阐述要做到有逻辑、可衡量,能够体现能力达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且师生易懂、可操作性强各指标分解点应是能定量或清晰定性评价的条款。毕业要求一般用4-15条表述。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下称体育类术科专业须明确基础体能学校统筹确定与运动技能水平依据专业特点确定内容与达标标准其他专业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技能达标标准,同时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明确在体质健康方面的达标水平学校统筹确定

毕业要求表述一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要求:主要指核心课程的专业知识要求;

2)能力要求:在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进行具体阐述(含专业技能要求);

3)素质要求:人文素养与道德标准描述(含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核心价值观等)。

需要说明的是:毕业要求拟定的前提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科学分解,要处理好突出专业特色和覆盖国家标准两者关系。

各专业须作出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各要素的矩阵图

(二)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各专业依据国家标准,结合专业实际进行确定。

(三)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辅修学位授予相关事宜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四)学年与学期、学分与学时要求及学分计算办法

1.学年与学期

每学年共40周,分春、秋两个标准学期,每学期20周,每学期16个教学周,机动、考试等共4周。

2.学分计算办法与学分总量要求

1)校内教学16学时计1学分;

2)舞蹈表演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以内,校内教学学分控制在150学分以内;体育教育、运动康复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以内,其他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以内,校内教学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20-125学分。各专业实践环节学分数量应符合相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五)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类课程[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基础体能运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军事技能]

2.课程性质:必修、限制性选修、任意选修;

3.各专业须根据自身实际在必修课中自行确定学位课门数,总学分为25-27学分。

(六)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为各专业平台课,由学校统筹确定。其中公共基础课31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原则上在第一、二学年完成;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控制在88学分左右。

2.学科基础课为专业类平台课,体育类专业设置6门(15学分左右),其他专业参照各自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规定,结合专业实际进行确定。

3.体育类专业必修课为“3+1+X”,总学分不低于25学分,其中“3”为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确定的课程,“1”为滑冰(雪)课程,“X”为各专业根据实际自行确定的课程。体育类术科专业选修课(体育教育除外)为“专项理论与实践+辅修专业方向+其他专业选修课”,总学分控制在48学分左右,这部分课程应聚焦专业能力培养,以课程群形式体现。是否设置辅修专业方向及其他专业选修课由各专业自行确定。

体育类术科专业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应以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为统领,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技术教学与理论授课学时比例其中不设置辅修专业方向专业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训练的学时比例建议高于课程总学时的40%

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心理学专业(以下称非体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专业选修课由各专业依据各自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自行确定。学校构建非体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专业运动项目选修课程平台(10门左右),设置4学分(2门)运动项目专业选修课。

毕业要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这种要求必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毕业要求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指标点,而每个指标点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门课程之中。各专业须作出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支撑毕业要求各要素的矩阵图。

(七)实践教学环节

    1.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实习做好准备。专业见习原则上安排在专业实习开始前1周在实习单位进行评价合格计1学分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要重点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专业实习原则上应安排在第七至第八学期,时间不超过1个学期,评价合格计8-16学分。

3.基础体能实训

基础体能实训内容由学校统筹确定,体育类术科专业和其他专业各自统一设置内容和考核标准。测试达标,计2学分。具体内容及总体安排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4.运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

体育类术科专业为运动技能实训,其专业为专业技能实训,测试达标计2-6学分。具体内容及总体安排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5.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原则上安排在第八学期,答辩合格,计4学分。

    6.军事技能

参加军事训练,评价合格2学分。具体认定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7.社会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社会调查1学分,公益活动(志愿服务)1学分,具体认定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8.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须参加2次创新创业实践培训(不低于4学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经二级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合格后,计1学分。

(八)学分奖励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各类竞赛及其他社会(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在正式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名次);通过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以及在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活动中获奖者,可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三、日程安排

第一阶段(1月4日-37日):梳理2016版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起草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各专业结合指导意见,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论证工作,完成培养方案初稿。

阶段(38-3月13日):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意见,组织研讨,完成培养方案第二稿。

阶段(3月14-3月20日):组织校内外专家第二次意见征求,组织研讨论证,完成培养方案第三稿。

阶段(3月21日-3月27日)培养方案提交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审议。

阶段(3月28日-3月31日):根据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反馈意见,组织研讨,形成培养方案第四稿。

阶段(4月3日-4月10日):培养方案提交院长办公会审定。

阶段(4月11日-4月17日)完善、定稿、印刷培养方案。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落实

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各有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负起主体责任,强化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落实效度。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等顶层设计问题,要组织专人进行充分调研、讨论予以明确。

(二)聚焦核心,明确方向

各有关单位要依据培养目标,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重点思考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实习实训改革等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工作,提前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制定措施,为后续教学大纲的制订做好准备。

(三)压实责任,公正履职

请有关单位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带头人按照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有关负责同志务必强化监督职能,各修订主体要提高认识,立足学校发展大局,以学生成长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坚决杜绝因人设课。

 

附件:

1.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关度矩阵(图例1)

2.毕业要求与主干课程相关度矩阵(图例2)  

 

                       教务处

2020年2月21日